在没有空调、电风扇等设备的古代社会里,人们在炎炎夏日是如何避暑纳凉的呢?
(资料图)
一、竹夫人
陆游曾经在小暑时写过一首《苦热》,其诗道:
万瓦鳞鳞若火龙,日车不动汗珠融。
无因羽翮氛埃外,坐觉蒸炊釜甑中。
烈阳炙烤着瓦片,似有火龙在天空中狂舞,身上大汗淋漓,只可惜我没有翅膀不能飞,只能坐在蒸笼般的房子里。天太热怎么办?当然是抱着竹夫人了。不过,这里的竹夫人可不是什么美人,而是古代一种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圆柱形纳凉神器。
竹夫人原名叫竹夹膝,是古人在夏日躺在床上用来纳凉的,既可以将手足搭在竹夹膝上,也可以将它夹在两腿之间。由于是用竹子编织而成,竹子清凉,人们多用来编织草席,抱着本来就很凉爽,同时竹夫人还利用了“穿堂风”的原理,这样的设计简直是绝妙。
早在汉武帝时期,就出现了类似竹夫人的纳凉神器。据说汉武帝每次夏日出游,都要命令近侍内臣抱着竹夫人,秋天到了就将竹夫人放在未央宫,来年再使用。唐朝时,竹夫人依然叫“竹夹膝”,唐朝诗人陆龟蒙曾经写过一首《以竹夹膝寄赠袭美》,也就是以竹夹膝送给皮日休,里面大赞竹夫人的纳凉功能。
竹夫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宋朝,宋人大概觉得夏日夜夜抱着竹夹膝,如此亲密,胜似夫人,所以给竹夹膝起了这么一个暧昧浪漫的名字。苏轼的诗中就曾提到“竹夫人”一词,如《送竹几与谢秀才》说:“留我同行木上座 , 赠君无语竹夫人”,大概意思是说苏轼要辞行,谢秀才送给他一个手杖,苏轼则回赠他竹夫人。
影视剧中的苏轼
但是也有人反对用竹夫人这个词来指代竹夹膝。宋人赵子充写了一首诗《竹夫人》拿给黄庭坚看,黄庭坚看完说,竹夹膝只是拿来纳凉避暑的,这并不是夫人的职责,此名不妥,因此给竹夹膝改名为“青奴”,还写了一首小诗:“秾李四弦风拂席,昭华三弄月侵床。我无红袖堪娱夜,政要青奴一味凉”。这首诗其实也挺小资的,秾李、昭华是贵人家的两名女奴,黄庭坚的意思是说我虽然没有红袖陪我娱乐,但却有青奴给我清凉。黄庭坚的“青奴”,与贵人家的女奴相对,使得竹夹膝的功能变得更加暧昧了。
二、竹夫人有节操
事实上,竹夫人由竹子制成,而竹青翠挺拔,中通外直,是谦谦君子的象征。竹夫人虽然和男子相拥而睡,但正如黄庭坚的那首诗里描写的那般,竹夫人或者青奴终究不是人,不能代替真正的女奴行房中之事。因此,竹夫人也就成了有节操的象征。
例如明代谢五娘的这首《竹夫人》:
青奴何事漫相轻,封号今同虢国荣。九夏专房非在貌,一身空洞若为情。
君恩本自无心得,妇节从来彻骨清。叹惜班姬秋后扇,半生幽恨几时平。
此诗的大概意思是借竹夫人指代那些具有贞操的妇人,劝告她们立身处世最重要的是能力,而非相貌,也不必去为男子的宠爱而勾心斗角。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,深得皇帝宠爱,后来被赵飞燕诬陷,晚年落寞。谢五娘借竹夫人和班婕妤的例子,大有告诫妇人要有节操、要有独立精神的意味。
三、其他纳凉方式
除了竹夫人这种纳凉神器,古人还创造出了“凉室”和“冰库”,堪称古代空调房。
冰库其实很好理解,就是储冰的仓库,供夏日时使用。《诗经·七月》云: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。”说明早在周代我国先民就已经知道了储冰的原理。一般皇室贵族都有冰库,《天龙八部》中虚竹和天山童姥在西夏国时,就是藏在西夏国王室的冰窖里面。
“凉室”就没那么简单了,这里面大有玄机。《艺文类聚》中引《董生书》中说:“礼,天子之宫在清庙,左凉室,右明堂,后路寝,四室者,足以避寒暑而不高大也”,其中的凉室就是周天子在酷暑时纳凉的。
古往今来,古人创造出了多种多样惊为天人的凉室,这些凉室有些完全依靠人力,也有依靠大自然的。
例如唐代很有名的凉殿,里面就运用到了一种木制器具,能够引水上屋,水再从屋顶淋下,在屋子四檐形成水帘,以降低屋顶和墙壁的温度,同时利用风扇将凉气送至屋中,从而达到凉气袭人的效果。这里的风扇是用水循环来驱动的。
明代的高濂在《遵生八笺》中记载了一种消暑别墅:“一室之中开七井,皆以 镂刻之,盘复之,夏日坐其上,七井生凉,不知暑气。”大概意思就是说,在室内挖七口井,凉气从井中升起,从而达到纳凉的效果,不过这种方法还是挺奇葩的。
当然,还有一种很简单的方式,就是在室内放置冰块,差人用扇子扇动凉气,室内的温度自然就降下来了,这也是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见的纳凉方式。
用于储冰的青铜冰鉴
这是靠人力纳凉的,还有完全依靠自然纳凉的。操作的方法其实也不难,无非就是在院内多植绿植,形成绿荫,从而达到避暑的效果,富贵人家也完全可以修建一个园林供夏天避暑之用。宋代就有专门为皇室成员避暑而建造的“翠寒堂”,里面绿植蔽天,水注成池,寒气逼人,就算是三伏天站在翠寒堂里都会战栗不止,还得加衣服,可见其纳凉效果。清代亦有圆明园、承德避暑山庄等宫殿群,这些宫殿都带有避暑纳凉的功效。
承德避暑山庄
上面所说虽然纳凉效果极佳,但一般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,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纳凉方式,主要就是搭建凉棚,和凉室相比,实惠了不少。《老残游记》第三回写道:“池子北面是个吕祖殿 ,殿前搭着凉棚。”老舍《茶馆》第一幕也写着:“隔窗可见后院,高搭着凉棚,棚下也有茶座儿。”可见以前公共凉棚多搭建在人多的地方,也多与凉茶相配合,是卖茶之人招徕客人的一种手段,凉棚底下喝凉茶,消暑又实惠。
当然,成本最低、最方便的消暑方式莫过于找一大山钻进去,这多为古时高雅之士的首选方式。《古今图书集成》中就有一条“飞来峰避暑”,飞来峰下有诸多岩洞,里面“气凉石冷,入径凛然”,一进洞就感觉寒气逼人。当然,光待在洞里面是没啥意思的,一定要“披襟散发,把酒放歌”才有意思。
明代仇英所绘的《蕉阴结夏图》,岩壁旁边,几株芭蕉树蔽日成荫,两位雅士端坐于芭蕉树下,一人持琴,一人正在弹奏乐器,悦耳的歌声还吸引了一旁正忙的童子。整幅画卷给人的感觉便是清幽舒爽之感,哪里有一点夏日的样子?
明 仇英《蕉荫结夏图》局部
李白有一首《夏日山中》,可谓是把狷狂之士夏日在山中避暑的样子描摹得淋漓尽致,其诗写道:“懒摇白羽扇,裸体青林中。脱斤挂石壁,露顶洒松风”。赤身裸体躺在青林当中,轻摇羽扇,微风带着松树的香气袭来,凉气舒爽,身处这样的环境,当真是不知人间三伏天啊!
文史君说
人类是能够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适应自然的,面对炎炎酷夏,纳凉神器竹夫人便是古人主观能动性的最好发挥。在古人与竹夫人相亲相爱的历史中,古人还发现了竹夫人别样的内涵,这让竹夫人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。除此之外,古人还有许多纳凉方式,凉室、凉棚,抑或寄身深山,都是古人消暑的方式。
参考文献
杨敏:《古人避暑大法:风扇、冷饮、竹夫人》,《文史博览》2011年第8期。
刘季富:《“竹夫人”词源小考及其他》,《安阳师范学院学报》2006年第6期。
白化文:《竹夫人与汤婆子》,《中国文化》2008年第1期。
(作者:浩然文史·景苏)
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
本文所用图片,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,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,谢谢!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北冰洋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